张国华: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协同规划:TIS(交通 产业 空间)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7/12/29 6:23:49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12月18日,第三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冬令营)产业动态与基础设施专场在北京大学朗润园致福轩教室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协同规划:TIS(交通 产业 空间)》的主题演讲。

    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发展新视野
    张国华教授指出,城市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我国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功能过度聚集,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呈现低水平同质化、效益低下等特征,城际交通网络滞后于城市群发展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识别应当是从“土地”到“人”,就业和住所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

    TIS协同:历史沿革与基础理论
    张国华教授指出,基于不同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的空间流动、产业的空间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应充分重视产业空间集聚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并回答好交通基础设施及城镇空间与之相应关系。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要素的空间转移,带来了综合交通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交通运输成本相应地从经济成本变迁到时间成本,体现为从经济成本到时间成本的成本光谱,相应于不同类型产业与不同类型运输成本相匹配,高附加值的对应于时间成本,低附加值的则对应于经济成本,相应类型的产业区位集聚与相应类型运输成本的交通设施布局的空间协同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按照不同类型的集聚产业和交通运输成本的敏感度相关性,可以划分为资源、资本和信息三大集聚类型,分别对应于经济、经济与时间兼顾以及时间三类运输成本。交通系统与产业聚集的空间协同包括:水运和货运铁路主导的交通方式可提供低成本运输,在港口与铁路货站周边集聚的是资源型产业;汽车和公路运输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可以兼顾运输的经济和时间特性,对应于主导集聚资本型产业;航空和高铁主导的高速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人的高效、快速流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信息集聚型产业对时间成本敏感度高,而对经济成本敏感度较低,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央商务区发展成功与否与空港等交通设施关系密切。

    TIS协同: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张国华教授以广州市白云机场和天津于家堡CBD为例,指出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城市功能和不断变化的城市经济,往往忽视市场力量以及公共机构的重大投资计划。并指出通过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的构建,建设出真正能将体制改革创新和城镇化规划建设融为一体的服务型政府机构、新型城镇化运营商和智库出来,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TIS协同:新型规划与实践探索
    最后,张国华教授强调要注重体系重构、顶层规划,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在轨道交通发展方面,政府要从制度层面支持铁路用地综合开发,引入社会资金投资重点建设领域,通过规范政府预算倒逼社会资金进入铁路用地的综合开发,有效保障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