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力:智慧城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7/12/8 6:28:10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11月11日,“第五届智慧城市与规划设计发展论坛暨智慧城市设计学组年会”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郝力作了题为《智慧城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旨报告。
    数字城管可以说是智慧城市里面的一棵小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数字城管的话题。过去我们的认识论是基于二元世界的,现在我们的发展是三元世界的,如何应用一个三元世界的认知,使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
    城市精细化的管理,仅从一个市民的感知角度去看,落到一个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的时候,遇到的比较现实的就是三件事:第一,城市管理,就是城市的卫生环境和一般的环境和制式问题;第二,是社会管理,即社会维稳;第三,公共服务。基本全国目前在推进的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内容。因为数字城管走的比较快,创造了网格化的管理方法,后来这两类服务就拼命的往上叠加,但事实上,长期叠加结果看,效果并不好,这是有原因的。

    数字城管的建设实践经验
    中央37号文要求数字城管2017年底前要实现市县全覆盖,什么概念?就是全国6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县、3000个点,要实现全覆盖。这个要求虽某种程度看是稍微高了点,因为有的县,目前不太适合这些信息系统的覆盖,因为当地还没达到经济发展条件。但有目标才有实现,在推进的过程中,我认为要建设有效平台,要建立有效东西,不能滥建,不能浪费的建。
    在建设有效平台里,从实践上看,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数字化城管推进了十三年,是什么现象;第二,数字化城管的十三年,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有什么规律;第三,结论如何。

    首先,看看现在的成果现象。
    第一点,十三年以来,达到了一个广覆盖的结果, 251个地级市,478个县和县级市都建设了数字化城管平台;第二点,是高成效。系统上线后比之前至少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日均处置案件是系统上线前的13倍;第三点,是拉动了大城管的体制改革。由一个市级中心、7个区级中心、35个市级部门中心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城管”工作格局。这三项成果是十三年以前没有中央文件的号召部署,也没有中央投资的拉动背景下,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取得的巨大成果。
    第二,数字城管建设的规律。
    数字化城管的十三年,数字城管探索建立了监管分离的双轴心管理体制,创建了将城市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万米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建立了科学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和绩效评价机制,构建了一个适应新体制、新方法和新机制的集成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是对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和创新。在2015年底,2016年底两个文件,即中央文件6号文和37号文中,都要求要迅速的推进。为什么数字城管落地的效果这么好?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呢?
    2009年住建部的一个发文里,概括了5个点,最终的是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十九大指出中国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变成了基本矛盾,这个需求是什么呢?十九大的描述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需求。我们当时写这个文件的时候,就是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一般的体制改革中,我们执法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只提到了一个领域,只有一个执法队伍去执法,就结束了,没有提及其他。一个队伍,百姓是否就满意呢?没有讲。一般的体制改革中常常是定什么目标,就达成解决什么目标,这样就很容易变成我这个城市里面,就统一一个队伍执法,就结束了。可是城市惯例问题结束了吗?不知道。因此,做好数字城管,就要做好五件事情:第一件是改革体制;第二是锁定职责;第三是再造流程;第四是监督考核;第五是提供信息化的平台。看起来非常的土,但是非常有效。
    城市管理体制怎么改革呢?有别于传统的改革思路,我们现在新的改革方法思路是不一样的,实行监督职责与处置职责彻底分离。
    首先,要改革体制,即建立承载监管分离的双轴心行政管理体制。我们把所有行政部门的监督权拿出来,放在一个机构里面,即放在监督中心里,而把管理许可和处罚仍然留在各个机构里,保证各个机构的权利完整性和责任完整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行政规律,保留政府各职能部门处置的完整行政职权链条,经实践检验监管分离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所以用一个监督机构使涉及到城市管理的二十多个部门都认真履职,比以前履职提高了十倍、几十倍、一百倍。所以数字城管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遵照了这个原理。中央也肯定的提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就按这个原理推进。
    第二,锁定职责。严格规定处置和监督两轴的操作级具体职责。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回顾建国以来的改革方式,基本是这样的循环路线:条条一管就死,一死就下放到块块,块块一管就乱,然后条条继续收回来,收回来又死又放又乱又收又管如此循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直在这么博弈。后来机构不太动,但是条条和块块里面的事项在变,但为什么形成这样无限循环不重复的现象呢?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以往每次的改革,只是权利的转移。而职责任务的细化,并没有进一步的进行推进完善。比如,规定街道必须干净,某些地方不许停车等,但城市发生这么复杂巨大的变化下,只有这些定性的管理条文,是管不好城市的。比如,一辆汽车停在便道上,这个违规行为至少涉及三个部门的规定。第一个是交通部门的违停,第二个如果下面有盲道,又涉及到民政部门的规定,第三个由于搞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可能还涉及到城管部门,建设口的法律规章的问题。所以这一辆车要接收惩罚,不知道应该听哪个部门的合适,这就是现状。因此,职责的细化、量化和固化,是我们最重要的管理改革。即我们不仅把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了,还量化的规定了裁判员什么时候吹哨,运动员什么叫犯规。以前我们的改革是裁判员和运动员在一块儿,裁判员高兴了和运动员踢两脚,运动员高兴了也吹两哨,都可以。因为以前很粗狂。所以不管是中央管还是地方管,都是一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改革里就有几个很简单的办法:第一个方法是画地为牢的万米单元网格法。区政府的地的边界是什么,街道办事处的地的边界是什么,社区、居委会的是什么等等,一直到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第二个就是采用部件事件管理法。将部件分为分7大类85小类,事件分为6大65小类进行管理;第三,就是实行立案、处置、结案制度。
    第三,再造流程。建立适应新体制、新职责的作业流程制度。以独立高位行使的监督权,构建一个监督机构强力驱动多个部门提升处置效率的动力机制。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用运动的职责和裁判员的职责不仅有履职的内容和履职的范围,而且被监督是动态的,从做裁判员的动作开始,从一上场吹哨到下场,都在进行监督和评估的。这样,这个裁判员就会好好履职。
    第四,考核绩效。以电子化、标准化、数量化的处置结果数据为依据,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各部门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督察和干部考核等制度体系,以保证监督、处置制度长期有效。立足城市管理的高位,通过考核各个处置部门和领导,督促领导积极促进本部门处置能力持续完善和提效。
    第五,搭建信息平台,即搭建适应新体制、新方法和新机制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构建信息平台以满足新体制、新方法和新机制运行所必须的海量存储、实时交互、量化考核等新的信息管理需求。

    第三,结论如何
    建设有效平台,认真遵循导则、国标、行标,努力构建了“大城管”的体制。 以数字化城管平台为载体的 “大城管”体制改革实践,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十三年,改革实践覆盖了全国251个地级市,478个县和县级市。
    改革的实践证明,在保持涉管部门行政权责完整性的前提下,以高位协调、高位监督和高位考核的制度安排,实现了各部门履职边界清晰、衔接流畅、效能提升、队伍减少的效果。不仅如此,还以结果考核的制度安排倒逼城市规划、建设和运维等上游涉管部门,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缺项、漏项和弱项,逐步实现从单一末端处罚的“小城管”,向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的“大城管”升级,逐步趋近37号文设计的战略方向:“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