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国智慧 构筑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7/9/30 6:26:54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智慧城市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推动国家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载体。从2013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实践充分证明,运用现代思维和信息手段,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技术、业务、数据深度融合,推动理念、体制、模式有机结合,对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增强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导向,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启中国智慧、构筑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进行交流与研讨。
    放眼全球,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崭新的智慧城市时代。从十年前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智慧城市战略和行动的开展,智慧技术的应用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日益融入并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各地紧抓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推动并落实系列政策和行动,让智慧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多座城市启动或在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规划质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推动分级分类实践,探索发展新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渠道和需求发展的新路径;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智慧治理的水平,打造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化、世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目前已展现出诱人的需求市场,还将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合作机会,真诚地希望国内外城市、企业和相关机构,积极参与中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分享发展的机遇。

    多方配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 李维森
    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惠民、强企、兴业、优政的目标,需要相关行业和部门、城市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在我看来,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我国地域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和基础条件也各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没有标准的模板,各地政府应根据城市的地理自然优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统一时空基准,推动信息共享融合。基于统一的空间基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资源共享、多类型数据深度融合、开展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的前提。
    三是夯实基础,挖掘时空大数据的价值。
    四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破解城市发展的难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短缺、城市污染、能源紧张、土地有限、人口膨胀、道路拥堵的城市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的健康指数、安全度和幸福感。另外,还需要紧扣国家和地方最新的发展需求,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让智慧城市与绿色交相呼应,打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五是创新发展,提升建设应用及管理水平。要持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探索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空信息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各类数据的深度融合、平台的高效运转,提升智能化水平。

    营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态体系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态体系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工作一直努力的方向。总的来说,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要营造多方供应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态,没有多方的支持,很难取得成效。在我看来,除了需要完善的统一协调机制之外,还需要持续的工作推动,滋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
    从评价计划来看,以市民体验为导向提升惠民服务,是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如何真正让老百姓认可智慧城市的建设,让老百姓认识到智慧城市能带来的便利非常关键。
    要以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工作抓手。要实现跨层次、跨业务的协同服务,就需要数据驱动、需要数据融合。因此,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包括现在国务院推动的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整合,包括社会机构中所有的信息开放共享,都是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
    从当前的支撑条件来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建设设施的智能化仍有待强化。在许多智慧城市建设中,整个移动互联和智能设施化成为重要的、潜在的蓝海。
    促进区域发展非常关键。虽然,我们考察的只是智慧城市的发展,但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它是所有城市的大集合。因此,智慧城市不能只做局域的优化,应该考虑城市带、大城市小城市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协同发展,避免造成城市级的孤岛。
    另外,还要以评价指标为导向,加强服务引导。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整体体系,包括完善评价体系,完善重大项目的听政群众的参与体系,提升未来建设的审计和评价的绩效的体系。
    希望和更多的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将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各个地方的建设。
    建议未来要真正地加大智慧城市的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加强协作的模式创新。智慧城市是一项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要通过信息化,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倒逼城市的不合理问题被革除,真正适应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 关乎新业态的发展
    科技部高新司信息与空间处处长 尉迟坚
    我们讨论智慧城市,主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是日渐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二是当前实际建设过程中服务应用的场景。
    在此,我最担心的是,智慧城市无论作为一种产业,还是一种城市形态,智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谈到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话题时,企业、社会以及政府都会有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主要来自当前我们已经应用的IT技术以及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念,都是“舶来品”,如何让它们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事实上,作为“舶来品”的信息技术纬度,我们一直关注的只是它作为技术的表层含义,背后的深层含义却经常被忽略。在我看来,信息技术的背后不仅是技术概念,而是经济概念、产业概念和一种发展经济的新方法学。
    因此,讨论智慧城市的时候,不能完全陷入技术话题的漩涡中。它关系的不仅是生产力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生产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例如,阿里巴巴、京东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购买方式,更影响了我们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如蚂蚁金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到来,事实上更是智慧城市业态的改变。
    值得探讨的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关注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更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例如,阿里、腾讯的发展涉及到了生活和产业各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生产。因此,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和社会,除了关注产品技术创新,还需要考虑服务的创新、产业业态的创新和新思想的创新。

    智慧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徐 林
    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与社会深刻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型社会持续推进,城市软硬件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当前,中国的“城市病”现象比较突出,城市发展的活力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城市治理的整体难度不断增大,技术与方法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大力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与升级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特别是“互联网+”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为加快城市治理智慧化提供了新的、历史的机遇,在技术上也提供了支撑和可能。
    从根本上来看,城市治理智慧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与能动性,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治理模式与服务方式,促进城市组织架构优化与城市治理资源的科学分配,共同塑造形成创新、包容、共享的城市治理新局面,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提升活力与竞争力,我们开展了我国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相关课题的研究与评估。根据城市治理智慧化内涵与特征,课题组构建了由智能感知、智慧管理、惠民服务、网络空间、主体协同5项一级评价指标以及13项二级指标、21项评估要点组成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和评估,我们也得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一,我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体系整体处于初步构建阶段,需要加大统筹布局与体系化推进力度。第二,城市公共服务的成果初显,需要继续拓展“互联网+城市服务”的体系建设。第三,虚拟空间管理支撑还不够强大,需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共享的水平。第四,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不够,需要加快构建多中心公共治理的格局,使广大市民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参与城市的公共治理。(来源:中国建设报)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