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延续城市生命力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7/9/25 6:05:51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更新是持续不断的,但应是小规模渐进式的,而不应是大规模断裂式的。”在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呼吁,尽快改变成片旧城改造模式,走向小规模常态化城市更新,及时停止大规模成片旧城改造运动,使城市更新尽早进入小规模常态化状态。同时,他分享了上海的城市更新经验,总结了城市更新的四大目标。

    旨在走向更具人性的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中的主要物质空间,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组成需要交流,而城市公共空间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上海在10年前进行的“微更新”改造项目——外滩改造,就是重点针对公共空间的一项改造工程。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除了标志性地点之外,也需要对步行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
    “有人说,现代化社会机动交通的出现使机动车出行成为城市交通最重要的方面,同时应成为规划的主要方面,但我认为,步行空间永远不应被取代。”伍江坚持,在成为“微更新”过程中,要重视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行速度不断增长,但并没有改变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城市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但宜人的尺度却不应该随之被放大。”伍江强调,无论现代化程度多高,建设速度多么快,人的生活尺度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旨在走向更可持续的城市
    “城市绝不是为我们这代人建设的,城市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城市的生态环境能否与大的生态体系相适应,决定了其能否持续发展下去。”伍江介绍说,“微更新”过程中,上海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在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上,但是,很多规划中的绿地还是被建设行为所侵占,好在现在还有机会弥补。
    现在,上海新版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新的生态系统,用系统化弥补整体性不足的问题。
    城市滨水空间永远是城市生态环境最好的部分,也是工业化时代最易受破坏的部分。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从滨水空间开启的,先整治苏州河再整治黄埔江,目的就是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效应和生态效应,这项工作已经开始了20年。

    旨在走向更具文化魅力的城市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严峻问题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渐丧失,而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这些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竞争力,也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特色,就是保护并提升城市竞争力,就是保护人类文明。”伍江指出,人类文明需要不断发展,城市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不应以破旧为前提,创新往往更需要历史沉淀的支撑。只有尊重既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色。因此,“微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成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石库门曾是上海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居住空间,但是从上世纪末以来,不到15年的时间,石库门消失了80%。如今,石库门承载的居住功能很难适应今天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微更新”采取的“腾笼换鸟”、“旧瓶装新酒”,未尝不是一种创新,可以为其找到更适合的新的功能,让城市再一次焕发新的活力。

    旨在走向更具活力的城市
    城市美好与否,最终的评价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觉便利与否、幸福与否。一个城市中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尺度庞大的SHOPPING MALL,而是在小范围内有多家24小时开业的便利店,这是一个城市的真正品质所在。伍江认为:“‘微更新’要做的是,将已经失去活力的地区变得更有活力,比如城市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
    一个城市的活力是需要激发的,需要赋予功能,虽然有时不能直接见到经济效益,但当城市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日益凸显的时候,最终也会表达为经济效益。
    城市的历史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最重要的在于如何激发其活力。城市的历史遗产要得到保护,城市的历史空间要得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应具有当代活力。
    “城市不要破旧立新,而要推陈出新,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持续的城市更新中得以延续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城市从而得到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伍江说。(来源:中国建设报)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