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设计 铸就大师光环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7/3/31 6:27:01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政院总工程师刘旭锴

    1989年,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刘旭锴,进入了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天津市政院”)工作,师从该院首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黄大健,开启了他的“桥梁人生”。当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20多年后,自己会挑起技术带头人的重担,凭借丰富、卓越的桥梁工程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摘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桂冠,成为继黄大健、朱兆芳后,从天津市政院走出的第三位“大师”。
    荣誉的背后,往往凝聚着个人与集体的不懈努力与奋勇追求。近日,记者采访了刘旭锴,听他讲述“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硕果满怀
    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近30年,刘旭锴主持完成了上百项重点工程和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收获了丰盛的硕果——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勘察设计及科技进步奖近90项。其中,“城市轻轨与高架桥梁抗震与减震控制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河沉管隧道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响螺湾海河开启桥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永乐桥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天津塘沽海河大桥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天津金钢桥获得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天津滨海立交桥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丹拉高速公路滨海大桥获得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边大海百川融。在这份沉甸甸的获奖名单背后,是刘旭锴在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长期辛苦耕耘与不懈探索。

    努力不留遗憾
    “任何一个工程都是遗憾的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但是我想尽量减少、避免这些遗憾。”刘旭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参与的众多工程实践中,刘旭锴创造了多项“最早的”、“最大的”、“最先进的”……
    在滨海新区中央大道下穿津滨轻轨轨道桥的地道工程中,刘旭锴创新性地提出桩基和格构式大梁组成的超静定托换体系,在不中断列车运营的情况下,一次性整体托换两根轻轨墩柱。因为这一主动托换方案,他被誉为“主动托换轻轨高架桥第一人”。
    他主持完成的滨海新区海河沉管隧道,在高震区沉管隧道、曲线管段修建技术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滨海相软弱地基沉管隧道注浆、沉管隧道基础冲击映像法检测等技术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
    他主持设计的天津市永乐桥,是世界上首座将桥梁、摩天轮、商业设施巧妙组合建造的大型桥梁,也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纯轮辐索式全柔性索摩天轮桥,被誉为“天津之眼”。刘旭锴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桥—轮多种振源耦合的前沿技术难题,满足了结构振动安全性、行业舒适度和商业空间静音等方面的要求;研制了世界首个伺服系统主动平衡式轿厢,首创大型轮辐式摩天轮轮盘牵引旋转立式拼装施工工法,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施工技术的空白,为摩天轮的安装方法开辟了新思路。
    他主持设计的天津响螺湾海河开启桥是亚洲跨度最大、安装精度最高、首座集桥梁、土建、机械、液压、电气及智能化控制于一体的双叶立转式新型开启桥,填补了国内开启桥建设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开启桥设计和建造能力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被问及创新的动力来自何处时,刘旭锴给出了一个“平淡”的答案:“我进行的全部所谓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其实,称之为‘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改进’更为准确。”在他看来,创新只是一个副产品,不断改进技术、解决工程难题、减少设计“遗憾”才是一切努力的动力。

    理论研究是桥梁设计的前提
    刘旭锴认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桥梁设计的前提。为此,他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坚持理论研究,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早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刘旭锴就开始了对预应力课题的研究。参加工作后,刘旭锴努力将预应力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成为预应力研究的先行者和专家。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市政院凭借先进的道路、桥梁专业优势,承揽了上海多座立交桥的设计任务,包括上海市最早的立交桥和最大的立交桥。刘旭锴担任了预应力项目负责人,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针对上海市首座大型互通式定向立交桥罗山路立交桥,刘旭锴通过研制曲线预应力计算分析程序,解决了大跨度单支点曲线预应力连梁设计这一国内前沿技术,受到上海有关专家高度赞誉。该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及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刘旭锴在高架桥梁的减震控制、多专业多功能组合桥梁、斜拉桥动力特性、抗风稳定及施工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在城市轻轨及高架桥梁地震响应与减震控制研究上处于国内技术前沿,“城市轻轨与高架桥梁抗震与减震控制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著专著《斜拉桥非线性动力及可靠性分析》,并先后发表了《预应力曲线箱梁和异型箱梁研究》、《预拉应力混凝土研究的发展》、《塘沽海河大桥结构设计探讨》等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5项。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双引擎
    天津市政院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全国传统八大市政设计院之一。走过68年的峥嵘岁月,依然保持着充沛的发展活力,这与其一贯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双引擎驱动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刘旭锴就是在天津市政院“求创新、树人才”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天津市政院坚持“大型工程项目必须配备一名青年担任设计负责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背景下,刘旭锴不懈努力,在项目实践中不断丰满羽翼、积蓄力量,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完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叶立转式开启桥——天津海河开启桥、天津市最大的立交桥——卫国道顺驰立交,亚洲第一独塔钢混斜拉桥——天津塘沽海河大桥等多项重点工程,为他的“桥梁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旭锴看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天津市政院将人才工程视为第一工程。一方面,依托导师带徒的方式重点培养三类人才——“一对一”培养新毕业大学生、依托项目培养青年人才和重点培养技术骨干;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知名专家战略,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求全责备”的原则,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崇原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以培养、吸引知名专家。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天津市政院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拥有一支由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突出贡献专家、1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引领的专业人才群体。全院职工逾千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5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百名(含教授级高工百余名)。
    同时,重视科技创新、以先进技术引领市场开拓等理念,在天津市政院有着深厚的土壤。依托在道路、桥梁专业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天津市政院设计了上海、杭州、长春、大连等多个城市的首座立交桥,并完成了天津基础设施建设90%以上的设计任务。在新时期,天津市政院更是坚定“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搞好科技创新更是发展”的信念,设立了年投资逾千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荣获国家级勘察设计奖3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9项,被授权国家专利144项,并设立天津市市政基础设施耐久性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旭锴正是凭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努力钻研的敬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开拓意识,在他的桥梁人生路上捧出一项项卓越设计,铸就大师光环,迎来无限春光。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