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互联网+ 共筑智慧梦想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6/11/14 6:04:24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其市场规模也不容小觑。有市场机构曾预测,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加入,有从数字城市建设升级到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有基于智慧细分行业的基础,华丽转身到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等业务为主体的城市运营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在水务、工地智能化管理等细分领域不断深耕细作。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走出了独具特色智慧探索之路。
    近日,记者走访了6家从事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的企业高管——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杨槐、广州金鹏集团智慧城市技术中心总经理李正东、洛阳众智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俞飞涛、杭州美安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余亨、青岛积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飞舟、共友时代(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斌辉,零距离倾听大家对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建设路径的深入思考。

    记者:当前,全国掀起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企业作为主要的参建方,如何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杨 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数字和网络融合能力不强,城市补课阶段。比如推进地下管线等应用项目,形成闭环,提升政务管理能力。第二是资源融合阶段,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便民应用。第三是转变机制模式,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该阶段不仅要考虑技术应用、资源融合等问题,还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方向。
    这三个发展阶段跟互联网、资源、模式有关,特点是海量用户、海量资本……从衣食住行等大众关注的领域切入,而且还可跨越城市行政边界。其短板在于缺少政务资源和政务信息化。此外,第四种模式是政务资源和市场模式结合,政务信息化政务资源是其长板,但是如何结合市场,尚需学习。
    俞飞涛:不管从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必须有一个全面权威的数字城市数据作为底层基础。城市规划部门的数据是动态的,涵盖城市过去、现在、将来的数据,最适合作为智慧城市底层框架数据。我们以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先导,采用自己研发的三维软件平台,以城市规划成果数据和现状数据作为底层数据框架,最终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室内室外一体化、设计管理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数字诠释的基础框架和应用架构,这是我们对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理解。

    记 者:当前,在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纷纷注入智慧基因,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哪些细分行业备受企业的关注?
    邵余亨: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维护,一直是牵动政府职能部门、物业管理和业主的难点。我们关注二次供水领域,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二次安全供水系统。通过对二次供水设备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汇总分析、业务协同处理,实现二次供水设备的统一监控、参数配置、运行管理和应急指挥。打造二次供水设备产业链监控系统平台,实现了民生用水安全的统一监控管理,并实现互联互通。建立供水行业大数据,为二次供水行业持续管理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二次供水的安全、节能做好前瞻性的铺垫,减少了用户管理的时间和费用。
    韩飞舟:当前,我们主要关注智慧水务领域,并推出了直读式远传水表。在水务信息化方面,我们也有完整的产品线,如水网管网调度、地理信息、营业收费、呼叫中心等,并给水务用户提供综合的业务信息系统。承接了一个科技项目——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软件系统,解决智慧水务在推广应用早期阶段信息孤岛等问题。
    此外,海绵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近期关注的重点。最近,我们以供水、污水处理、排水、水资源、山东泉水等水质信号的监测作为核心,围绕水质做海绵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打破供水公司、排水公司、水质监测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将海绵城市里面水质的数据整合起来,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陶斌辉:共友关注智慧工地。建筑行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智慧工地实际上是将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并基于现在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对工地的所有物资资源、人员、设备、环境等进行综合信息处理,让建设方实时地、动态地优化施工状态。其核心是帮助建筑类企业改造业务流程,让业务协同、现场管理的工作效率更高。

    记者: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企业遭遇哪些难题?企业如何化解这些难题?
    李正东:当前,我们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新技术和旧模式之间的冲突。引入新技术会打破旧有的模式,比如数据共享、治理的流程简化,需要对居民开放,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可能跟过去封闭性的要求相冲突,成为智慧城市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应以城市为核心,政府在参建过程中,不仅要引入技术,还应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让大家积极参与起来。
    邵余亨:供水数据是国民生活的基础数据,某一地区的供水量等大数据应掌握在国人手中,不然数据泄露出去,不利于安全管理。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国外有多年的技术积淀,供水企业对其依赖程度较高,民族品牌在与其竞争时,处于劣势。为此,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二次安全供水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和标准备案。该系统填补了国内外产业的空白,目前在杭州地区试点。

    记者: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当中,大家过于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建设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杨 槐: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在做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思维,还需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不能用技术和数字信息表述。当前,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理念落实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以人为基础、以技术为纽带、以资本为支撑。因此,技术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代表全部。
    李正东:美国、新加坡等国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专注某些领域,通过相应的指标来衡量建设效果。如西雅图和微软政府签署一个协议,把城市的电力消耗节约20%~25%。中国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比如交通出行信息公开,可知道公交车的到站时间等,带给消费者一些智慧体验。不过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的时间不长,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达不到精细化程度。但我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是可以达到可测量的标准,比如上了智慧城市系统,出行时间到底节约多少;水淹的次数到底减少了多少……这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记者:如何看待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陶斌辉:前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也实现了高速发展。市场好的时候,建筑施工类企业采用智慧工地系统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出于管理的需要,推动相关企业安装相应的系统。
    现在,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时,建筑业也已处于换挡升级阶段,不少施工类企业开始主动安装智慧工地系统。因为市场发生变化,新建项目减少,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施工成本低、效率高,自然能从项目中获利。反之亦然。管理不是靠拍脑袋的,一定要借助相应的手段,比如尖端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过程可追溯、远程监控,进一步规范施工行为,提升建筑安全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智慧工地将越来越受大型工程建设类企业的欢迎。
    韩飞舟:原来水务的信息化基本上是以城市为核心构建的。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改水的推动,乡镇甚至村镇也有了自来水厂。与此同时,当前国家引导一些企业为小城镇市政服务,小城镇将成为一个新市场。我们将先做信息化服务,然后再通过搭建产业联盟,引入产业基金,通过云的方式提供服务,让城镇级的水厂、水公司低成本获得信息化服务。
    杨 槐:我们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公司的技术、业务优势正在和资本资源结合,有资源整合的优势。在具体的项目之中,我们有较强的实施能力和规划能力,同时,也有近百个合作伙伴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以总包城市为例,我们做我们擅长的领域,其他的都包给业内最优秀的企业,我们会从专业能力提升到技术+资源+资本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金 真)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