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三年计划”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25/9/9 7:07:18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1833座开平碉楼散落田野,作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夯土墙镌刻中西建筑交融的印记;680多座骑楼绵延2000多米,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镇,每一扇趟栊门都留存着侨埠商贸的热闹回响;5400幢骑楼、27条街巷,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骑楼廊柱上,窗台西洋雕花还映着百年前“通洋达海”的繁华……江门的街巷里,藏着太多“独一份”的印记。这些不是普通的历史遗存,是江门独有的“文化密码”。 近日,“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国内权威专家齐聚侨乡,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名城申报路径等议题深入研讨,为江门出谋划策。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江门市启动“三年申报计划”,不是为争一个“国字号”,而是要把这众多“独一份”的侨乡遗产护得更牢,让“中国著名侨乡”的底蕴,成为城市最鲜明的标识、最坚实的底气。
01 为何要申? 是荣誉也是责任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面对这个问题,与会专家给出了高度一致的答案: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乡”,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精神家园的守护,也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坚守。 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再繁华也难有打动人心的灵魂。对江门而言,侨乡遗存从不是“过时的旧物”,而是承载着530多万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乡愁的“文化家底”——19世纪中叶起,无数江门人带着家乡泥土远渡重洋,又将海外的技艺、理念带回故土,在岭南民俗与西洋文明的碰撞中,孕育出开平碉楼的“万国建筑风格”、骑楼商街的“通洋达海气质”,形成了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交织的独特景观。这份遗产不仅属于江门,更记录着人类文明交流的印记,守护它,既是对海外侨胞精神家园的维系,也是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留存样本,是江门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 从城市发展维度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远不止一份荣誉,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国有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占8座,潮州的实践便是生动例证:入选后,牌坊街从“老旧街巷”蜕变为“文化地标”,广济桥在修复历史风貌的同时成为文旅融合核心。这背后,是称号带来的制度保障——让历史建筑保护有规可依;是文化传播的底气加持——让城市特色被更多人看见。对江门而言,这份认可既能让“中国著名侨乡”的故事传得更远,更能为侨乡遗产保护注入长效动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江门的探索或将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以文化留特色”的参考样本。当下不少中小城市面临“如何在发展中守住自身辨识度”的难题,江门用赤坎古镇的成果给出了答案:2024年,这座活化后的侨镇接待游客349.6万人次,同比增长38.5%,游客在骑楼间读懂侨史,在侨馆里感受文化,顺带激活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这证明,只要找对路径,老街区能变成“打卡地”,老手艺能衍生“新产业”,文化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江门若能通过申报,走出一条“护遗产、兴产业、塑特色”的道路,或许能给一些城市提供一个参考:不用靠“千城一面”拼规模,靠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能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这既是申报的深层价值,也是对同类城市的重要启示。
02 凭什么申? “中国著名侨乡”的底气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管负责同志说:“江门有条件、有底蕴、有行动。”可以说,江门的底气,藏在自然禀赋里,藏在人文遗产里,也藏在历史脉络里。 先看自然。江门地处珠三角西部,西江、潭江在这里汇流,一边连着内陆,一边通向南海,“水网+港口”的格局,让它早早成了商贸口岸——侨胞从这里出发,带着岭南的民俗与手艺;归来,带回海外的建筑技艺与生活理念。可以说,江门的自然禀赋并非单纯的地理优势,而是侨文化形成的“天然土壤”,为后续中西文化交融、侨乡遗产积淀埋下了伏笔。 再看人文。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和世界华侨华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海外及港澳侨胞人数超过535万,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以上集中于美洲,素有“美洲华侨之乡”的美誉。这里曾走出梁启超、司徒美堂、陈少白等近代侨界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修筑“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主要来源地,其中70%出自江门。在文化传播与侨务创新方面,江门始终走在前列。创办了中国首份侨刊《新宁杂志》,至今侨刊数量约占全国1/3;率先推出多项侨务政策,搭建起四大国家级“华侨平台”。 凭借广泛的侨汇与侨资支持,江门成为中国近现代城乡变革的独特样本。它是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中占比最高的侨乡。在侨力推动下,江门早早启动了自主近现代化进程:引入股份制经营和新型墟市理念,建成上百个适应汽车时代的新式城镇,修筑了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建设的民营铁路——新宁铁路,捐建了台山一中等标志性项目。遍布城乡的碉楼、洋楼、骑楼商业建筑与公共建筑等侨乡建筑,被中国建筑学界誉为“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这些建筑自主融合西方风貌与技艺,深深融入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江门地区的骑楼商业建筑和洋楼数量也在全省名列前茅。 江门同样是岭南文化主体思想的创新高地,孕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走出34位院士,享有“院士之乡”之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新会窑遗址、大洲湾遗址及“南海一号”沉船等实物遗存,实证了其在古代海洋贸易与航路中的枢纽地位。崖门海战是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其遗址以及沿海烽火台等,突显了其作为海防前哨的战略意义。近现代以来,侨胞捐资抗战、参与国际反法西斯作战以及周文雍、陈铁军等革命事迹,深刻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以“侨”为核心,江门构建了完整的人文遗产体系,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新会,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4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9处历史建筑,1处国家级工业遗产以及34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脉络,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完整性与独特性的要求,也成为其申报的重要底气。
03 怎么做? 让文化“活”在当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城市风貌管理制度,避免“千城一面”,推动历史与现代融合。江门一直贯彻“系统保护、社会参与、活化利用”的核心思路,注重实效、杜绝表面文章,扎实推进申报与保护工作。 首先是建机制、定规矩。江门建立了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席会议制度。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合作联动,避免“各管一摊”。比如,历史建筑修缮,以前可能住房城乡建设管风格、消防管安全,现在一起商量。同时,还成立了市名城保护和城建档案管理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老建筑怎么修、侨批怎么存,都得靠专业人做专业事。 其次是抓规划、划底线。保护不能“拍脑袋”,要有规划引领。江门正全力加快构建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全方位保护规划体系。现在赤坎古镇的保护规划和新会学宫、大新—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已经获批,正在编制《江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不只是划定“保护范围”,还明确了怎么用——哪些建筑只能修不能拆,哪些可以改造成民宿、展馆,哪些区域要保留原有的生活气息。比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规划里明确“不搞大拆大建”,用“微改造”的方式修旧如旧。 再次是聚力量、筹资金。单靠政府的钱不够,江门成立了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突破了以往相对单一的捐钱模式,增设了捐工程、设计、监理等方式。现在已经募集了1300多万元,优选了41家本地建筑企业搭建起企业库,企业捐、侨胞捐、市民捐,一起给老建筑“治病”。2024年,用这笔钱修了启明楼、民国茶楼,同时还争取到15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修了真九聂公祠、荫诒学校。这种“政府+社会”的模式,不仅解决资金难题,还让更多人有了“主人翁意识”——侨胞捐钱修侨宅,市民参与老街区改造意见征集,保护成了大家的事。 最后是找路子、促活化。保护不是把老建筑封起来,而是让它“活”起来。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定期办“墟街有戏”,唱粤剧、演民俗,还举办主题市集,一年下来服务了150多万人次;启明里华侨村落在保留历史建筑文化特征的同时融入现代商业和流行文化元素,已经跃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江门开平上线了“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在家就能“云游”碉楼;开平、台山还在促进农文旅融合,把碉楼、洋楼、侨村和农耕、滨海资源结合,吸引游客住下来、慢下来。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不把文化当“负担”,也不把文化当“花瓶”。 城市发展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如何守住自己的特色?如何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动力?江门给出的答案是,不跟风、不急躁,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护好、用活。哪怕申报过程要耗时3年、5年,哪怕要解决消防、资金、居民安置等一堆难题,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也没关系。 毕竟,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是靠“评”出来的,是靠“守”出来的。江门要做的,不是争一个称号,而是让“中国著名侨乡”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让侨乡文化的根脉,能在新时代扎得更深。(来源: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