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23/8/10 7:13:53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建筑是我国碳排放的四大主要领域之一。多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始终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减排工作,致力于不断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好房子。
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经过近40年的努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先后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明确建筑节能监管要求、工作内容和法律责任,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是构建标准体系。我国陆续发布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等80余项标准规范,基本涵盖了工程建设各环节,覆盖全部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 三是加强财政金融支持。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等工作。我们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在青岛、湖州等地开展了试点,形成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我国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03.5亿㎡,比例超过64%;北方地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8亿㎡,惠及居民2400多万户。改造后室内舒适度显著改善,成为“百姓心坎上的暖心工程”。全国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亿㎡,其中2022年当年绿色建筑占比达到88%。
创新实践 引领行业发展 下面介绍两个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典型案例的经验做法。 北京焦化厂公租房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总建筑面积约3.5万㎡,建成于2019年。该项目在提升建筑性能、保证室内高舒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的采暖、制冷能耗。 第一,贯彻了绿色低碳设计理念。一是将原有的大尺度街区划分成多个小街区,每个街区具备商店、办公、教育等功能,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二是合理布局建筑平面,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了三种标准化户型,均为60 ㎡以下的小户型一居或两居;造型方正,避免了平面凹凸过多;窗墙比和体型系数合理,最大限度降低了建筑能耗。17号楼是北京市第一个将超低能耗与装配式技术相结合的项目,21号和22号楼高78m,是目前国内最高的超低能耗建筑。三是建筑南侧设置了错落的垂直遮阳板,东南侧的外窗设置了可调节的活动外遮阳,在丰富建筑立面的同时,可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同时,设计了开敞阳台,夏季遮阳、冬季不影响日照。 第二,采用高效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该项目的围护结构保温系统是预制整体式夹芯保温外墙板,共5层,整体保温层厚度控制在15cm以内,其中选用了9cm厚的聚氨酯复合真空绝热板保温系统,实现了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并且做到了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同寿命。为了解决复合保温系统的锚固问题,利用BIM技术进行真空绝热板、岩棉板排版设计,预留1/4圆孔,相邻4块板拼接形成锚栓固定,实现了精细化预排版、精准定位和施工。 第三,提高了建筑的气密性。地下一层到顶层作为整体气密区,做了气密性处理;春秋季采用自然通风,在采暖和制冷季节,良好的气密性保证了室内均匀的舒适环境,减少由于空气渗透造成的热损失。 第四,利用可再生能源。该项目充分利用建筑周边已经开挖的深基坑,设置了地道风,每层的新风立管直接接入地道风管中,利用浅层土壤温度,对新风进行预冷预热,在冬季和夏季分别能够调节空气温度约4~6℃。新风系统带有高效热回收功能和PM2.5空气过滤网,可以回收空气中的热量,同时过滤空气,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 第五,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该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装修,厨房、卫生间采用标准化模块设计,提高了家具部品板材的出材率和安装效率。 通过绿色设计和技术的集成应用,该公租房项目无需集中供暖,室内温度可以控制在20~26℃、室内湿度一般为30%~60%。全年每平方米采暖电量为9.03度,制冷电量8.35度,约是同地区同类型建筑用电水平的1/3。
朗泓园绿色建筑住宅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总建筑面积7.36万㎡,建成于2020年,是三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秉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着眼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着重提升住宅的绿色性能和健康性能。 第一,注重安全耐久。为提升安全水平,加高阳台外窗的防护栏高度,单元出入口采用凸出建筑主体的单元门,并且结合场地景观设计,形成防坠隔离带,降低了高空坠物危险;小区内人车分流,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安装路灯,提高了交通安全性;选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管材、管线选用耐腐蚀、抗老化的材料,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 第二,注重健康舒适。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在小区公示栏,每周公布监测结果,供住户随时查询,确保水质良好;设置了新风系统,安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确保室内空气品质;在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功能房间铺设木地板,外窗采用“三玻两腔”节能窗,提高了节能和隔声性能;南向卧室采用可控外遮阳卷帘,提高室内舒适性。 第三,注重生活便利。小区内配有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慢步道;小区内有贯通的无障碍设计,每个单元设有无障碍担架电梯;安装了对讲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完善绿色建筑物业综合管理制度,每年开展住户满意度调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第四,注重资源节约。一是节地,合理规划场地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二是节能,优化建筑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和节能外窗,综合降低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同时,应用可再生能源,为全部住户安装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地源热泵供冷供热。三是节水,利用中水进行住宅冲厕、景观绿化及道路冲洗。四是节材,应用高强混凝土和循环利用材料。 第五,注重环境宜居。该项目场地原为盐碱荒地,采取改土、排盐、种植等措施改良土质,结合场地绿化进行生态恢复和补偿。 此外,该项目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规划汇水分区,设置雨水花园和下凹绿地,使用透水铺装材料,衔接和引导屋面和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系统,防止场地积水或内涝。 通过绿色低碳设计和技术的综合利用,该项目能耗降低了20%以上,可循环利用材料利用率达到6.6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39%,绿地率为61.4%,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
久久为功 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着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新进展,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在新建建筑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此外,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到2030年新建居住建筑能耗再降低30%,公共建筑能耗再降低20%。在既有建筑方面,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推动改造一批老旧建筑,并且持续提升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的目标。 二是不断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提高到8%,新建公共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落实《“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加快研发一批绿色低碳、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不断创新装配化装修、建筑高效节能等实用技术,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建成一批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建筑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源:建筑杂志社) (作者:吴路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级巡视员)
|